10月31日,白馬山水泥廠首車工業級二氧化碳產品順利銷售出廠,首日銷量87.62噸。這標志著安徽省蕪湖市海螺集團建設的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環保示范項目成功投運。目前,海螺集團在開發節能減排新技術、嚴格環保生產流程、發展環保產業等方面加大投入,實現“綠色轉身”,已試點的項目粉塵等三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低于國家標準。
近年來,環保“重拳”倒逼水泥企業改善生產模式節能減排,綠色發展漸成行業共識,可以說,海螺集團的“綠色轉身”正是水泥行業近年來的發展縮影。業內人士認為,向綠色要效益已成為水泥行業共識,然而全行業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仍需回答好成本、技術、配套等問題,讓水泥環保“有章可循、有利可圖、有機可乘”。
在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記者看到其煙氣洗滌塔旁邊多了一條管道,連接著兩個金屬球,這是國內水泥企業首條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捕集純化項目裝置。水泥窯煙氣去除粉塵等雜質后,在吸收塔內被吸附劑吸收形成富液,加熱析出95%純度的二氧化碳,再精餾到99.9%工業級純度和99.99%食品級純度的二氧化碳產品,實現碳捕捉,控制碳排放。海螺集團副總經理何承發告訴記者,這一項目投資5000余萬元,年回收二氧化碳5萬噸。
綠色發展正在成為行業共識。然而,在相關實踐中,也有水泥企業表示,持續環保目前遭遇三方面難題困擾,導致他們往往“有心無力”。一是投入動輒千萬,成本如何承受?據透露,不算上催化劑等運營費用,用SCR技術改造一條5000噸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需要投入3000多萬元。這對于大多數水泥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中國水泥協會政研室主任范永斌告訴記者,由于成本限制,當前水泥行業脫硝的主流技術是選擇性非催化還原,脫硫率僅在30%-60%之間。
二是技術門檻高,如何創新?“普通企業不比大企業,缺資金更缺研發資源,擁有新技術的可能性很小。”一個長年指導推廣節能新產品、新技術的省級部門處室負責人說。他表示,缺少低成本掌握節能減排新技術的渠道,是大多數普通企業難以推動超低排放的關鍵原因之一。當前,這些企業僅僅滿足于基本達標,對于進一步節能減排積極性不高。
三是上下游配套不足,循環后去哪安放?以碳捕捉項目為例,白馬山水泥廠的碳捕捉項目目前可回收5萬噸二氧化碳。盡管首日實現工業級二氧化碳銷量87.62噸,但是周邊地區二氧化碳產品需求有限,下游產業鏈對接、二氧化碳處置手段等配套舉措還未明確,回收的二氧化碳缺乏收益,進一步影響水泥行業發展循環產業的積極性。
針對以上問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應創新思路,提高水泥企業環保改造的能動性、積極性。中國建材聯合會、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建議創新提升排放標準,水泥行業排放的二氧化硫、粉塵、氮氧化物分別占工業系統的10%、12%、16%,為此必須嚴格執行新標準。新標準達標的同時馬上進一步制訂新的排放標準,如果有一半企業能夠達標就可以大膽推開。中材環保董事長劉振彪等人認為,在現有水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下,可對水泥企業的環保成績獎勵,如污染物排放量遠低于現有標準的水泥企業,國家可以給予資金補貼或者放寬錯峰生產時間限制。
業內人士還呼吁孵化相關環保企業,建立節能減排技術庫。他們建議,應在全國范圍內廣泛調研,尋找并孵化一批專門針對水泥等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配套環保的技術項目,同時以研發或從龍頭企業處購買的手段,建立技術庫,主要吸納有助于進一步節能減排的共性新技術,并把該技術庫向企業低價或免費開放。
(責任編輯:曾家明)
免責聲明:本站部分圖片和文字來源于網絡收集整理,僅供學習交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我站觀點。本站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Recommended articles